【陈潮祖:大黄牡丹汤-治阑尾炎】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12g 牡丹皮9g 桃仁12g 瓜子15g 芒硝9g
【用法】前4味用水先煮,汤成去渣,内芒硝,再煎沸,1次服完,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主治】肠痈初起,右下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而小便自调,腹皮微急,或喜曲右足,牵引则疼痛加剧,苔薄黄,脉滑数。
【证析】本方以右下腹痛为其主证,古籍称为肠痈,实即阑尾部分气血津液壅滞不通而成痈肿,病位虽在肠道,病机却与厥阴、少阳功能失调有关。因肝主身之筋膜,主司卫气升发、血量调节;手少阳三焦包括膜腠两种组织,肠道膜络间隙亦其组成部分,是津气运行之所,血络分布之区。若外寒相侵,由三焦内归肠道,初期多呈恶塞发热腹痛,继因气血郁积,津液壅阻于阑尾,气郁化热,遂呈右下腹痛,灼热拒按,此即《灵枢·痈疽》所谓:“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寒气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的致病机理。
腹皮微急即今所谓腹肌紧张,以手按其疼痛部位,肠膜因受压迫牵引前阴而呈其痛如淋,因其小便自调而又确知并非淋证。所以此证既是肠痈之证象,也是淋证与肠痈之鉴别要点,绝非可有可无之词。若患者阑尾偏于后位,距离腰肌很近,为免痛处受压,常屈右足以求暂缓,牵引时患处受到压迫,故尔疼痛加剧。其余苔薄黄,脉滑数,为其病性属热辨证依据。
【病机】热毒蕴结,气血壅滞。
【治法】泻热逐瘀,散结消肿法。
【方义】此证初起未成脓时,根据通则不痛理论,治宜泻热逐瘀,活血行津,促其消散,血畅津行,疼痛自愈。方用大黄、牡丹皮为其主药,大黄泻热逐瘀,牡丹皮凉血散血,二药能呈泻热逐瘀功效。再配芒硝破留血而散恶血,桃仁活血行瘀,泻热逐瘀力量可以大为增强。血瘀热炽之侯,得擅长荡涤实热之大黄、芒硝,又能使其雍滞热邪从肠道而泄,体现因势利导用药法则。冬瓜仁初期得此清利之品可使津液流通,极期化腐成脓,亦可以此排脓散结。合而用之,使炽盛热邪从肠道而去,壅滞津血得以流通,则热结通而痈自散,血行畅而肿痛消,故有良效。
综上可知,此证病机应着眼于血瘀热壅,治疗方法应立足于通。瓜子以用冬瓜仁为是。盖欲藉其清热利湿作用流通津液。《刘涓子鬼遗方》治肠痈之大黄汤,瓜子改用白芥子,《圣济总录》及《外科正宗》亦然。此物能祛皮里膜外之痰,流通津液,药性虽温,却与冬瓜子异曲同工,均着眼于流通津液,若已化脓,则非其宜。
【应用】
1.原著谓“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意指此方仅可用于肠痈初起,脓已成即不宜本方。然而临床报道,阑尾脓肿、阑尾穿孔合并腹膜炎等重证,亦有用本方加减治愈病例,可见脓成亦可应用。但宜减去芒硝,加人清热解毒之品。因为芒硝能够稀释凳便,脓成穿孔,稀便若从穿孔处漏人腹腔,将会导致腹膜病变,使其病情更趋严重,故宜减去,当今所创新方均去芒硝,殆即此意。
2.使用本方时可以根据病情加减,湿胜加苍术、薏苡仁之属;热盛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之流;气滞加广木香、川楝子;血瘀甚者加当归、赤芍、乳香、没药、红藤,观其加减,总以气血津液瘀滞微甚及热象盛衰为其根据。
3.雉间焕云“此方不独治肠痈而已,专能治无名恶疮,痈疔肿块,瘰疬流注,及淋病带下,痔漏痢疾等,虽及数年者,皆有奇功。”这就由治肠痈之方,扩大应用到治全身肿毒。
4.《类聚方广义》云:“治产后恶露不下,小便不利,血水壅遏,少腹满痛,通身浮脚,大便难者。又产后恶露不尽,过数日,寒热交作,脉数急;或少腹腰髀痛者,发痈之兆也,当审病情病机,早以此方下之,虽已脓溃者,亦宜此方。”又云:“经水不调,赤白带下,赤白痢疾,小腹凝结,小便赤涩,或有水气者。”说明本方不仅全身痈疮可用,凡属血瘀、湿阻、热毒壅滞之疾,无论内外妇儿,都可应用。由此可见,如果不从血瘀津壅分析此方证病机、方义,很难令人理解。
【化裁】
1.复方大黄牡丹汤(验方)大黄6g,薏苡仁6g,冬瓜子15g,牡丹皮9g,金银花15g,黄芩21g,紫花地丁15g,连翘30g,桃仁6g,当归9g,陈皮3g。水煎服,治急性阑尾炎。
2.复方红藤煎(验方)大黄5g,牡丹皮9g,金银花12g,红藤60g,紫花地丁30g,连翘12g,乳香9g,没药9g,延胡索6g,甘草3g。水煎服。治肠痈。
【歌括】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合硝黄,
肠痈初起少腹痛,泻热逐瘀效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