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咏蝉诗,人称唐诗“三绝”
古代诗人在创作时不仅喜用清风、荷花、蝴蝶等意象,而且颇青睐鸣蝉。在我国唐代诗歌中,就有三首咏蝉诗被人们称为“三绝”。
虞世南以蝉自喻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第一句以“垂緌”刻画蝉的形态。“緌”意为帽子上或旗杆顶上的缨子。“垂緌”是说蝉的头部生有触须,形似古人下垂的冠缨。“饮清露”则是介绍蝉的习性,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树之高处,餐风饮露为生。
第二句着力描摹蝉的声音,以佳木梧桐烘托蝉的“流响”,蝉声出于“疏桐”而不息,远播四方。这两句为下文的抒情做了极好的铺垫。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寄托了诗人的心声。诗人由蝉的形象引发感慨:蝉的声音能够传送远方,不是借助了秋风,而是因为它“居高”;一个人声名远扬,也不是因为某些外在的原因,而是由于他品行高洁。
虞世南历经南朝陈、隋、唐三代,仕途相对顺利,尤其受唐太宗李世民器重,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名重一时,故诗中以“居高声自远”展示其高风亮节。且在德行、学问、书法等方面多有建树,闻名遐迩。诗人在此以蝉自比,表现了自己清高的品格。
骆宾王在狱咏蝉
“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与虞诗相比,别有一番况味。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的背景是骆宾王在侍御史任上,因上书论事触怒武则天,被诬贪赃而下狱。他内心无比愁苦,在狱中闻蝉生情,借蝉寄托怀抱。
首联以秋蝉叫声表达无限乡思之情。颔联运用对比手法,以蝉的两鬓乌黑对比自己的满头白发,含蓄地表达了韶光易逝、老大无为的人生感叹。
颈联表面上写蝉因“露重”而难以飞远,因“风多”而声音低沉,实则深意无限。作者以蝉自喻,“露重”“风多”暗喻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之恶劣,“飞难进”“响易沉”暗喻自己政治上受到打击。
尾联借蝉生性高洁,充分表达自己品行无人理解的悲愁。骆宾王无罪被诬,怀才不遇,身陷囹圄,故以“露重”“风多”渲染自身的险恶环境,全诗透露出“无人信高洁”的凄凉情怀。总之,骆诗是在特定背景下的悲怀伤时之作,借蝉寓情,风调极其苍凉。
李商隐借蝉抒怀
李商隐的《蝉》则是诗人在潦倒失意时抒写的一首咏物诗。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沿用了托物言志诗歌一贯的比兴传统,委婉含蓄地吟出了作者的心声。
首联借蝉栖于高处暗喻作者的清高;借蝉餐风饮露而“难饱”,暗喻生活的清贫;又以蝉声“徒劳”暗喻求助当权者而徒劳无功。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句写出了蝉声的微弱,“一树碧无情”以树的无动于衷表现了当权者对自己的冷酷无情。
颈联运用典故,描写自己漂泊各地担任低级官吏,恰似在大水中到处漂泊的木偶人,表现深重的客居之愁;而后又化用陶渊明的“田园将芜胡不归”,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尾联用自己的“举家清”与蝉的“难饱”相照应,在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李商隐在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故以《蝉》诗表现其清贫而无助的人生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