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本溪县碱厂镇

孟庆志

辽东重镇碱厂老村部

古镇碱厂历史久远,不仅有东山寺古人类洞穴墓葬遗址,而且明朝在这里修边墙、建堡城、筑墩台、防外患,《盛京通志·城池》条记载,碱场堡“旧城城南一百四十六里,周围二里零九十步,南与西各一门。”清朝在这里建新城、筑柳边、设边门、派章京,“新城位于城南一百四十八里,周围一百零十步,西南一门。”辽东至今还流传着“先有碱厂,后有本溪湖”的传说。到了民国时期,围绕碱厂发生的两次“提升设治等级”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辽东镇堡城

在说碱厂提级之前,先说一说碱厂被“降格”的事情。明代辽东名将韩斌建东州、马根单、清河、碱场、叆阳、凤凰、汤站、镇东、镇夷、草河十堡拒守。碱场的守将级别是“提调”。据《辽东志》载:“碱场堡,官军四百六十一员名,堡土山势,临境舍人寨可按伏,代子河通贼道路,清河叆阳二堡兵马可为策应,辖孤山墩、南河墩、夹河山城墩、随行墩、小岭空、小岭墩、土台墩、傅二墩、夹河墩、石墙墩、新瓦子峪墩、赵百户冲墩、鹻场墩、金宝空、厦生河墩、金宝墩等十六个墩台。”按明朝官制,提调属于镇戍军中的下级军官,负责分守一堡,其地位在守备、备御、把总之下。可是到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夏四月革辽东碱场、孤山二堡的提调。原因是清河堡的官从“提调”改“守备”了,碱场堡从归叆阳堡管辖转到归清河守备统辖,这时就出现了官多兵少的局面,只好把碱场的提调给“精简”了。

明亡清兴中的你疲我扰

碱场堡的级别降低了,并不影响女真人对碱场的觊觎,明军和女真人在这里捉对厮杀,折腾了一百多年,直至清河城被努尔哈赤攻破,拆毁了碱场老城。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后,派孙子杜度贝勒在距毁掉的碱场城西二里多地、太子河西岸、九龙口村重新筑城,名曰:“碱场新城”。而且后期修建的柳条边,在碱场段开设碱场边门(即加木禅门),并在碱场后街设有边门衙门,驻有笔帖官员文武二章京,贴生二名,披甲十名,领催五名,马甲、老千等官员,守军四十五名。碱场堡从拆毁到重建,再到设立边门,只能说明碱场这地方太重要了。据说清军在碱场新城还真打了一仗,打退了明将毛文龙派出的骚扰部队……

清代柳条边上的碱厂边门

民国之初,本溪县公署设立碱场警察所和第四区公所,统辖从水洞(富家楼水洞,今已在观音阁水库淹没线下)到兰河之间的广袤土地。民国三年(1914年),史久騄署理本溪县知事,根据剿匪清乡的实际需求,参照赛马集(当时隶属本溪县,后划归凤城县)县佐(副县级单位)的行政体制,向奉天省公署递交了在碱场“设立县佐、强化清乡”的呈文。没想到奉天督军张锡銮竟置之不理,巡按使张元奇亦无明确的当否意见。史知事反思此事极恐,深深懂得:剿匪才是本溪县当务之急。至于如何区划辖区,以一个小小县知事妄议设治大事,显然是冒昧幼稚了。碱场民初的升格提级之路戛然而止。

女真人屡次寇边

其实,民国奉天的“县佐”是沿袭大清朝的柳边巡检兵制。清朝覆灭民国肇兴,国防体制彻底改革,“县佐”一职随着巡检兵制的消亡变得越来越“鸡肋”,与区村管辖权、行政权、司法权均有掣肘之弊。到了张作霖执政后,便听从理政高手王永江的整理“县佐”建议,将各县“县佐”一并裁撤。

不能说督军、巡阅使不同意给碱场提格,就说史久騄异想天开,提议在碱场设立“县佐”是有情可原的。

从繁荣商贸上看,从明朝开始,碱场就是辽东最大的物资集散地,民国初年碱场公悦成、福兴魁、四合兴、广泰祥四家大油坊和恒兴泉、福兴魁两家烧锅的规模都很大,在辽东商贸业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可以说,碱场的油粮价、木材价、烧酒价决定着本溪乃至辽阳、奉天(沈阳)的市场行情。

辽东铁骑

从巩固政权上看,清末民初,碱场毗邻本、兴、桓、宽,历来是胡匪盘踞之地,当年笑傲辽东的黄四懒王、蓝六、柴述发等匪首均将碱场附近的外三保作为根据地,而且清末碱场还经历了忠义军兵乱、日俄战兵燹等破坏和滋扰,就连清末民初张作霖、冯德麟起家的“花膀子队”都是在碱场组建的。

说一千道一万,在碱厂加强行政统治和军警辖制是必要的。如果史久騄当时面对的是张作霖,碱厂升格为副县级“县佐”的事情或许就成了。即便没成,奉天的统治者也不敢放松对碱厂地区的统治,从民初到九一八,碱厂一直有奉天陆军、国防军的一个连驻守,要么是炮兵、要么是骑兵,隔三差五地帮助地方剿匪。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说本溪县“几无净土”,抗日名将李春润率领辽东抗日义勇军和碱厂汉奸孟凌云的伪自卫团在碱厂打个“乐乐反”。1935年元旦之夜,杨靖宇将军率领抗联第一军,联合高维国、老北风等抗日武装围攻了碱厂街,粉碎了日伪的“独立大讨伐”。抗联一军敢在日伪统治腹地进行大规模的攻坚战,碱厂被日伪统治者列为东三省五大治安“癌症”地区,率先在碱厂地区推行“集家并屯”“集团部落”等封锁政策,在碱厂修建了飞机场、迁来了开拓团、设立了营林局,并试图将溪碱铁路修到这里。关东军曾派出日本陆军王牌部队——第五十七联队第三大队进驻碱厂,对杨靖宇将军领导的抗联第一军进行疯狂“讨伐”,碱厂及外三保成为抗联第一军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主战场。

关东军第五十七联队驻扎碱厂示意图

到了“九三”胜利后,碱厂在地理、商贸、军事上的重要性均引起国共双方的重视。辽东地区解放后,中共安东省工委为了便于发动群众,建设解放区,决定缩小县级行政区划规模,择地设置县建制。鉴于赛马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当时的斗争形势,于1945年11月增设赛马县,将凤城、宽甸、本溪三县部分辖区划归赛马县管辖。1946年9月,国民党军队占领碱厂后,国民党成立了维持会,设立了乡政府,先后派一些主力部队在碱厂驻防。国民党新六军十四师、二〇七师,新二十二师,五十二军二十五师、三十三师、二〇四师,长官部特务团、保安二团、三团、三十六团都先后在碱厂驻过防。同时,准备在与赛马毗邻的碱厂区单独设县,叫“宝山县”,名字取自碱厂东面的元宝山,妄图以与共产党军队控制的赛马县对峙。

解放战争中的碱厂拉锯战地图

解放战争时期,碱厂地区便成为国民党军队和东北民主联军来回拉锯的地方,双方都是“九进九出”碱厂,当时发生了两次有名的“元宝山战役”。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经过新开岭战役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企图,国民党驻碱厂的党政军机关和人员全部撤退到本溪市。当时国民党本溪县党部主任刘伯涵等人,按照在碱厂设立“宝山县”的设想,连县政府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都安排好了。可是碱厂元宝山战役以后,国民党撤出碱厂再也没能回来,他们在碱厂设“宝山县”的美梦,也随着消失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