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野11纵和粟裕破解国军野战堡垒工事的战术形成
翻读我军军史,发现曾经的中野11纵很有故事,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粟裕一直是我最敬佩的几名军事家之一,在研究他于解放战争中指挥的经典战役时,我顺便注意上了与之密切相关的中野11纵。
中野11纵的起点很低,源于冀省的一支地方武装。1947年6月开始,刘邓大军(即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为了佯装主力而掩护刘邓大军,这支地方武装于8月1日组建成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王秉璋担任司令员,张霖之任政委,全纵14000余人。
顺便说一下,晋冀鲁豫野战军是中原野战军的前身,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编为中原野战军。
粟裕
加入华野战斗群后,该纵队在内部被称呼为“王张11纵”(以司令员政委姓氏命名),受粟裕指挥。粟裕用兵如神,屡战屡胜,但这些都是在险境中求生存,被逼出来的。王张11纵开始并不适应华野的恶战模式,毕竟是由地方武装组建的偏师弱旅,要通过战火锤炼、“交学费”后才能提升战力。
1948年6至7月间,华东野战军在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的指挥下,打响了豫东战役。粟裕令“王张11纵”参与阻击国军黄伯韬的增援。阻击过程中,面对黄伯韬军的疯狂进攻,“王张11纵”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全纵将士并没有退缩,和敌人展开了殊死较量,最后阵亡1000多人,损失很大,不过得到了充分地磨炼。
双堆集战图
1948年11月至12月初,中野决心围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但苦于实力不够,进展缓慢,粟裕立刻命令中野11纵-合计15000余人回“娘家”帮忙。先将之安排在双堆集附近,在外围阻击来增援黄维的李延年兵团。刘邓一看11纵的战斗力和装备,便知这个从华野学成归来的纵队,早已不是曾经以为的弱旅,而是碾压中野其他纵队的精锐之师,于是直接下令11纵掉过头来打主攻。可叹中野11纵,本是弱旅偏师,跟粟裕华野锤炼一年后,回去竟成为顶尖主力。
当然,仅仅依靠中野11纵是远不够歼灭黄维兵团的,华野代司令员粟裕还令参谋长陈士榘率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第3纵队、第7纵队、第13纵队以及特种兵纵队前来助战。
王秉璋
这时候,王秉璋拿出了看家本领,来破解国军的野战堡垒工事。这项本领已被粟裕及其华野反复运用,可谓炉火纯青、驾轻就熟。它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对壕作业,逼近冲锋”。
它也是淮海战役中碾庄、双堆集、陈官庄三大歼灭战的战术共同点、关键点。这是怎么得来的呢?
其起源和中野11纵司令员王秉璋密切相关。
张震
12月1日,王秉璋指挥11纵再施“对壕作业,逼近冲锋”战术,率先打下了黄维12兵团的外围阵地,此时华野支援部队还没介入,中野其他攻击集团进展不佳,11纵表现很突出。
等到了总攻时期,受王秉璋指挥的东集团之4纵、9纵、11纵、豫皖苏独立旅战斗猛烈,4纵包打杨围子,11纵包打张围子、杨四麻子,血战与老虎团并称的国军青年团。最后,黄维在狂逃过程中还被11纵俘获,从而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此后,中野11纵总算名副其实地回归中野。但它就像一个在外野太久的孩子,不像亲生的那么亲,于是逐渐淡去。1949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隶属第二野战军。但1952年3月,第17军番号早早被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