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日课189丨这个世界会变好的根本所在
今天是孟子日课第189节。欢迎你留言交流。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面对众说纷纭的善恶论,孟子告诉公都子说:
人之常情,感物而动,动皆天理之公,触事而发,发皆人心之正,此则有和平而无乖戾,有顺利而非勉强,但可以为善,不可以为恶。情既善,则性之本善可知,这就是我说的性善。
至于有些人做不善的事,昏愚暴戾,是因为物欲之累,陷溺其良心,而非其材质之罪,不能说他天生就不是好人。
只有当人的良知被私欲蒙蔽之时,才能去做坏事。如何才能让良知不被蒙蔽呢?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筭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紧接着孟子又提到了四端说:
遇可伤可痛之事,则有恻隐之心,这是仁;遇可愧可憎之事,则有羞恶之心,这是义;交际往来,则有恭敬之心,这是礼;辨别是非,则有是非之心,这是智。
仁义礼智都是自己固有的天性,而非外界强加的。铄,是以火销金,自外至内的意思。如果说谁没有仁义礼智,那只不过是没有反思,没有在自己身上找而已。所以说:在自己身上找,就会得到;自己放弃,也就会失去。
人与人之间善恶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不能充分发挥其人性本质的缘故。蓰,是五倍。
这四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从未泯灭,所谓良心未泯。这也是这个世界能变好的根本所在。《公孙丑上》也提到过: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日课045丨做人没有“四心”,能算是人吗)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孟子·告子上06》下)
蒸,众。彝,常。懿,美。《诗经》上说:
上天生育众民,每一样事物,都有它的规律。百姓把握那些不变的规律,于是乎喜爱优良的品德。
孔子评此诗说:
这首诗的作者,真是懂得道啊!有事物,便有其规律,百姓把握了这些不变的规律,所以喜爱优良的品德。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乃上天所赋予给每个人的良知,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犹如泉眼,给人以源源不断的原动力。无论世界多现实,每个人心灵深处那原初的善的底色永在。
欢迎你在留言区交流。别忘了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你的朋友。在尔雅书苑,读懂中国经典。
温故知新
家风传承
家训《聪训斋语》全文丨父子双宰相、六代翰林,曾国藩倍加推崇的家训
回复关键词“论语”,进入论语日课的学习
论语温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