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当红军军政委,55年放弃大将军衔,晚年成就很高,官至正国级
“岁月聚悲思,花环寄哀情。 古今谁无死,民心是丰碑。”
红军时期,在我军队列中,战士们的平均年龄都不是很大,但他们稚嫩的肩膀却肩负起支撑红色革命旗帜的重任。
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岁月里,很多年轻战士将宝贵的生命留在与敌人战斗的前线,但也有人经过战火的锤炼,成为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红军将领。当年陈海松被任命为红九军政委时,只有20岁,他是红四方面军最年轻的军级干部,而在他之前,则是24岁担任红30军军政委的李先念。
长征时,红一方面军与李先念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师时,主席见到这位年轻的军政委非常惊讶,没想到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如此年轻,在得知对方只有26岁时,直接赞叹道“自古英雄出少年,你真年轻,真是前途无量啊!”
相比于李先念晚年崇高的成就和地位,他的出身却非常贫困。1909年李先念生于湖北黄安李家大屋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
苦命的出身
他出生时,上面已经有了七个哥哥姐姐。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本应受到全家人的宠爱,但残酷的现实却不能让他享受这样的待遇,在李先念的童年记忆里,吃饱肚子只是一种奢望。
年龄不大他就跟着哥哥姐姐下地干活,好在家族出钱办了私塾,只要是李氏后人就可以进入私塾读书,让这些寒家子弟获得难得的求学机会。
后来私塾读完了,李先念也就辍学了,为了学门手艺生存,他经人介绍来到汉口的一家寿器店当学徒。从乡野来到大城市,令李先念眼界大开,有了不少见识,最重要的是在汉口的工人运动触动了他内心深处。
数月之后,他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中。在组织安排下,李先念返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11月,他带着一伙自发武装的农民兄弟参加了黄麻起义,一个月后李先念光荣入党。
因敌人势力强大,这次起义很快被镇压。残余的起义力量一部分转移到木兰山坚持斗争,而李先念带着十几人,根据县委的指示,继续留在高桥镇与敌人周旋。这几年,李先念当过高桥区委书记、黄陂县委书记。
24岁的红军军政委
随着革命形势的恢复和壮大,1931年,李先念组织了数百人加入了红军队伍,被任命为红11师33团政委。
33团是红军的一个主力团,全团有2000余众,任命李先念为团政委是组织对他的信任,但是参加红军之前,他最多领导过二十来人,充其量算个班长,一下子管理两千余人,可算是难住了他。
好在团长吴云山此前在国军当过连长,1929年带着队伍哗变参加了红军,这几年通过战功升为33团的团长,战斗经验非常丰富,难能可贵的是他能耐心讲解李先念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此外另一个对他帮助很大的是二营营长孙玉清,他和李先念同岁,但他1929年就参加红军,从一名普通士兵慢慢升上来的。
可惜李先念的这两位老师都没有等到革命胜利那一天,团长吴云山在1932年10月枣阳战斗中中弹牺牲。二营长孙玉清在西路军时被俘,在1937年5月17日被马家军秘密杀害。
在两位老师的耐心教导以及实战中的磨砺,李先念很快成长起来。22岁还只是个团政委,一年后就升为师政委。1933年7月,以红11师为基础,扩编为红30军,李先念自然由师政委升为军政委,成为当时红四方面军最年轻的军级干部。
后来李先念参加了长征、西路军的西征。特别是在西路军行动中,李先念可谓是九死一生,差一点就将性命留在戈壁滩上。
晚年成就很高
抗战爆发后,李先念被派往鄂豫边地区发展抗日武装,他与王盛荣率领一支仅有160人的队伍,对外宣称挺进支队。在两人的领导下,不到一年的时间队伍就发展到数千人。
皖南事变后,军委宣布重建新四军,他们这支队伍改编为新四军五师,此时王盛荣已经调回延安工作,李先念成为新四军五师的师长兼政委。
经过抗战、解放战争,终于迎来新中国的成立,1955年为了表彰那些在革命历程中建功立业的开国功臣,我军第一次举行授衔仪式。
在评定大将的初步方案中,李先念、谭震林、张鼎丞等几位当过新四军师长的,都在大将名单上。当时主席拒绝大元帅的授衔,有主席带头,李、谭、张这三位已经离开军队系统的开国功臣,也都放弃了大将军衔的授予。
李老虽然没有军衔,但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晚年成就更高,曾当选为主席,成为正国级领导人,非常优秀。
结语
李老戎马生涯几十载,为这个民族和国家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一生经历大小战斗的次数,恐怕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而战斗中多次与生死擦肩而过,所以说李老能够迎来新时代的到来非常不容易。
如此功勋赫赫的他,却放弃军衔的授予,但他将自己的余生贡献给祖国的建设,是一位完美无瑕,值得敬仰的革命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