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诗话】内蒙古赤峰|郑贤:敲题篇欲正,炼字句酌精

  敲题篇欲正,炼字句酌精 

郑贤

诗词(曲)欲做到:味浓、耐嚼、蕴藉、境幽、隽永,就必须对题目(标题、命题)、篇(主题、中心、立意)、字、词,精雕细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四炼"。刘熙载云:"炼篇、炼章、炼句、炼字,总之所贵于炼者,是往活处炼,非往死处炼也。夫活,亦在乎认取诗眼而已"。所谓"诗眼",就是炼字中或句中所表达出的诗歌主旨所在。
炼 题
练题就是练整体构思的核心,当客观事物撞击诗人心灵引起某种感发之时,就要考虑用什么样的语言为题,才能表达自己的中心感兴,这就要求首先要在构思中,锤炼出能统领全局并可揭示所咏之事之物的简洁语言,落笔在篇前,这就谓练题。练就之题,称之为"命题",它独树一帜,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炼题有"三求",即:求简、求实、求准。
(一)求简:就是要求命题不要复杂冗长,复杂冗长了乏艺术感。读之使人生厌。如《美丽的赤峰》之命题,做自由诗,散文命题还可以,做诗题就有失精雅,应以"赤峰"为好,赤峰美不美,要内容去表达,作为标题只要引领去写赤峰之美的内容便可。 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不乏用多文字作长题目的,但笔者认为,还是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具有提示作用、非常精炼的短标题更醒目。
(二)求实:要求命题不可浮妄,即立题不可虚幻,不可用抒情的词语作为标题。因为抒情是诗之內容的任务,而不是标题的任务。如"一片娇娆塞北春",前四个字都是修饰塞北春的,这就显得"虚",若用"塞北春",不但"实",而且简练,也有艺术感。
(三)求准:要求命题不可离开自己脑海中所收录的总体情景中想要表现出来的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命题应与内容相契合相贴切,以简洁明了为要,看诗题即知诗的内容。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映日红,水村山廓酒旗风,南朝四面八十四寺,尽在楼台烟雨中。"诗中句句皆在江南烟雨中,突出了诗题的担纲挈领作用及诗与题的呼应关系。
又如《红楼梦》中香菱学诗题目须与內容相吻合的例子。香菱的咏月诗写道: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宝钗评曰:"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象是月色"一语中的,原来题目与内容相脱离,简言之"离题"了。
在这里顺便需要说明的三点是:其一,题目上的用字,在诗句中最好不要出现,否则,徒占有限空间而毫无意义。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犯题",尤其咏物诗更不能犯题。当然古来有之,余认为应避免为好。看看香菱这首写月而不见月字,说明在曹雪芹时代就已经很注意"犯题"这个问题了。
其二,《无题》诗其实有题,只是作者出于某种考虑而不便挑明罢了,这便是隐含的"寄托",在写作手法上可以似雾里看花,但必须有花,必须是主题思想明确,绝不能连自己都不知道表述的是什么。今人有把明显抒怀类的诗标称"无题",这就大无必要了。
其三,"破题"(点题),诗家论题有宜"破"不宜"犯"之说。前面讲的"犯题"为"诗病",此处说的"破题"是诗规。因诗题要求高度概括而简炼,题旨比较含蓄,这就要本着诗文之意必须切中题旨。用诗文的语言来点明诗的含义称作"破题"。破题既要不重复题中之词,又要合题中之义。如程颖的《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夏季无风,秋季罡风,冬风寒冽,只有春天才能"风轻",所以此诗起笔就切中了"春日"的题旨,点明了诗题。
炼 篇
立意(确定中心),意是一首诗的灵魂和骨架,一首诗歌颂什么,赞美什么,感慨什么,批判什么,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果没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便成了文字堆砌。立意,就是要确定诗旨,即确定主题思想。《刘贡甫诗话》里说:“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王夫之说:“夫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无论诗作吟何内容,只要在立意上有独特的意义,就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例如于谦的《石灰吟》,石灰作为一种物质,其本身不具备诗意,就像大路上的灰尘一样普通,可是于谦赋予它一种精神:“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使得石灰的形象大放光彩。又如笔者的一首《咏竹》:
九霄未破志难休,海角天涯任我游。
宁死难弯强犟骨,犹生愿做默耕牛。
横眉酷暑挺身立,冷目严寒昂首悠。
阅赏人间春满苑,征程奋进更层楼。
此诗借"竹"的坚韧不拔、铮铮硬骨喻"人"的坚强不屈、勇往直前:从而歌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闯过了道道雄关,建成了繁荣、昌盛,美丽之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诗的立意,主要体现在三个字上:真、新、深,即情真意切,是心灵的呼唤,而不是无病呻吟;紧跟时代,有新视角;动深情。
(一)立意要"真"。真,就是要有真情实感。诗为心声,要有感而发。不能说空话、套话、假话。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民喜爱的大诗人的许多诗句,之所以感人至深,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到国家兴亡,小到离愁别绪,都是切身感受,才能道出别人心底里虽有而未能道出的话,让人产生共鸣。例如李白的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从语言的角度看,其实这首诗就是大白话:起身乘舟将要走,忽然听到岸上有人唱歌而来,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但也不如汪伦送我的情深。语言几乎无雕饰,但却成了千古名诗,就是因为这首诗是李白的切身感受,所以能打动人。当然,说是要真,绝不能像照相机一样去照搬实际生活,需要在生活的客观事物基础上精雕、细琢、淬取的艺术"加工",这样才会更有韵味,有诗意。再如杜甫的《春望》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发搔更短,浑欲入胜簪。
这首诗写杜甫经"安史之乱",国破家亡流离失所遭的悲痛,表达了一种热爱祖国思念亲人的深切情感,诗中所叙之情,是杜甫亲身经历。没有真情实感是写不出这种感人至深的诗来。如有人写解放军抗洪:“君看千里江堤上,一个军人一座山”,千里江堤,这本身就是夸张,军人如山,也是夸张,但又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的,因为有了解放军,人民心里就有了安全感,形容军人如山就是这种安全感的体现,所以虽然是夸张,但又是真实感受。
( 二)立意喜新。新,就是新奇。紧跟时代步代,拓宽新视角,挖掘新题材,落笔新语言,开创新意境。立意切忌俗劣,亦不能拾别人牙慧。这里并非说不要写同一题材的诗,众多诗人大写同一题材的诗古今有之,但最好写出新意,有自己的独到创意,独到语言,独到视角,独到意境。如同样咏梅诗,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了一种孤芳自赏的消极主题。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灿漫时,她在丛中笑。"则避开陆词之意,从新的角度去构思和立意,写出了共产党人在艰难险阻面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又如,同样写落日,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免显得消极一些。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则较积极。而叶剑英"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立意更为积极乐观。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新时代,诗要有时代感,与时代同步伐。许多诗人创作的"新边塞诗"、"新田园诗"、"新风貌诗",就有着浓郁的新时代气息。如一农村诗友:"卖罢春来又卖秋,今年柿子大丰收。筐筐篓篓城中运,阿妹归来烫俏头。"显得清新活脱具有时代情趣。
(三)立意贵深。深,是说有更深之意。有些诗,透过表层意象,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即所谓"言外之意",题外之旨。这样的诗让人感到思想深邃,韵味无穷。如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病牛,实际上却是对勤政爱民而积劳成疾者的高度赞颂。又如杜甫的《赠花卿》,"锦城弦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此首表面似是一首音乐赞美诗,他的言外之意却是对权臣花卿(敬定)终日狂歌乱舞的奢糜生活的极大讽刺和强有力的鞭笞。
炼 句  
字斟句酌。唐李频说:“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
炼句,就是锤炼己成篇之句,使句子达到诗境的理想要求。能充分地满足读者的艺术渴望。《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曾说:"作诗安能落笔便好?能改则瑕可为瑜,瓦砾可成珠玉"。炼句的重点是炼"风"炼"骨"。风者,就是要把已得诗句炼得清晰、生动、活泼、通达明澈、蕴藉;骨者,刚劲有力,就是要把已铺就之句炼得成为篇章的主体支柱。炼"风"则是炼就句子的幽雅;炼"骨"则是炼就句子强劲有力,二者合一,才谓佳句。这就要求作者,不辞劳苦,反复斟酌,反复雕刻,因此,古人有的锤炼佳句夜不能寐,有的"两句三年得",有的"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唐朝琢句炼字著名诗人贾岛,有首《送无可上人》的诗: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塵尾同离去,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做近邻。
据说写到"独行潭底影"时,觉得对不出适当的下联了,苦苦思索总不适意,反交斟酌,苦思了三年才对出了下联"数息树边身",才使得全诗得以完整,写出后,他在这两句诗下加了个诗注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贾岛还有一首《哭僧诗》“留得行道影,焚却坐禅身”,前句没问题,而后一句却出了问题,贾岛本想说的是焚烧坐化的已死和尚,这是佛家对僧人死后处理的一种方式。可是问题出在“坐禅”上,“坐禅”并非是“坐化”,“坐禅”是佛家的一种修炼方式,说明这个僧尚未死,怎么可以焚烧他?后人讥笑贾岛要“烧死活和尚”。贾岛是炼字出了名的,“推敲”的典故便来自于他,连他自已偶尔忽略也犯这样常识性的错误,可见,炼句的重要性。
如杜甫:“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原句是“桃花欲共杨花语”,虽改了三字,其诗意就显得更加细致、更为形象,也与下句更加和谐。
在"炼句"的过程中,必用审美的眼光去把握对象的特征,用艺术观察的功力去寻找形象准确生动的词语去刻画它。
一首诗的高下首先是内容决定的,切不可忘记"炼"的目的是为更好"表意"服务的。"炼"的结果,不论从思想性及艺术性等方面,必有益于深化内涵为是。切忌词不达意,虚饰浮躁、艰深晦涩,更不可为追求词句而害意。
炼 字
诗的语言要清新自然,真切有趣,做到点石成金。文从字顺,反复琢磨句中的每一个字,斟酌其含义,使之准确、生动、形象、精炼且工稳典雅;一字既出,金句警策,全篇灵动,全局精妙。不但达到音韵铿锵、色彩显明、形象凸显和拓展内涵,更要达到升华意境的艺术效果。杜甫写岳阳楼有一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境广阔、笔势宏大。不能不说"坼"和"浮"二字起了很大作用,"坼"是说洞庭湖水把吴楚大地绘分裂开了;"浮"则说明洞庭容量之大,似乎把整个宇宙都包
容了,真是一字千金的大手笔。贾岛有首五律《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未此,幽期不负言。
因他拿不准是"僧推"好,还是"僧敲"好,他苦苦思索并斟酌推敲,总是拿不准,谁为佳,他请教了韩愈,韩愈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并又说:"从意境的角度来看,山中夜晚,寺门紧闭,题目又写'幽居',在那月光姣洁、夜深人静的环境中,忽然听到几声绑绑的敲门声,以动衬静,就更显出寺院的幽深沉寂,而用"推"字就显不出这许多好处来"。这便成为"推敲"一词的来历,如今己成为斟酌字句,反复琢磨的专用术语了。
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有一个句子,"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中的"绿"字用得妙,自古以来广为称赞。据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词,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又有动态感,不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更使人强烈地感受到春风里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我们细品一下,如果尚未练到"绿"字,就不可能达到这种令人赞叹的艺术效果。
还有宋祁的词《玉楼春》有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描绘得特别形象又生动,警人又传神。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评道:"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他又以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为例说:"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凡此种种,"炼字"对作诗、填词、写曲是何等重要啊!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里有这样一个记载:杜甫诗中有一句"身轻一鸟口,口处缺少一字,几个诗人为此补之,有的补"急",有的补"落",有的补"起",还有的补"下",一番激争,莫衷一是。最后找来原本一看,原来是一"过"字,这"过"字不是要比争论的高出许多吗?一字之差,令人感之而无以言表。从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古人都那么注重"炼字",更何况我们今人呢?
在一个句子里,写景状物,表意抒情最关键的是警人传神,炼得幽美可以提领全句甚至全篇,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眼",必须下大力气锤炼,所以古人特别着重去锤炼"诗眼",古人认为:"眼用实字方健","红"、"绿"、"上"、"下"、"来"、"去"等形容词和动词都属实词。
笔者认为:不但炼实词,也要炼虚词,虚词在诗句中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里所说的虚词不但指"之、乎、者、也、哉、焉"等一类虚词,更多的是指"更、却、虽、仍"等一类的副词。如李商隐的《无题四首》中有"刘郎己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的"已"和"更"就是炼的虚词中的副词。虚词的锤炼在绝句中更为重要些,因为绝句的后一联,多采取一表一里,一放一纵之势,以造成余味悠长之感,所以常借虚词取势。
杨载说"诗要铺叙端,波澜阔,用意深,琢句雅,使字当,下字响"。"响"字最重要,是炼字的重点,"响"字就是响亮,可破句中沉寂,响则生光可照全篇。"诗眼"有诗论家称,"五言在第三字上,七言在第五字"上。如王湾五言的:"海日生残夜,春江入旧年。""生"、"入"都是第三字;王令七言的"三月残花落更开"的"落"字在第五字位上。因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这样的"关健词"若在诗中其它字位上能用得好,也能成为亮点。如杜甫的"身轻一鸟过,飞燕受风斜。"都响亮在最后一个字。"僧敲月下门"诗眼在第二字上,"春风又绿江南岸"却在第四字上。所以"关健词"在何处,应视句式而定。
诗眼作为句子,它的位置在何句也不一定,关健是看哪句是重心所在,李益《夜上受隆重城闻笛》末句"一夜征人尽望乡"是句中眼。陆游《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二句是句中眼。诗人创作,尽量提炼出诗眼,因为诗眼往往是理解一首诗的钥匙。
在炼字上,还有"同字异义"、"词性改变"等巧妙运用。如: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里的"下",意是去扬州;而刘禹锡"王睿楼船下益州"里的"下",是指离开益州,这是"同字异义"的不同用去。词性改变的用法,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形容词作动词用了。前面提到北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正是形容词变动词的典范运用。一诗友咏梅诗尾联曰:"不与瑶台仙客友,甘居寒野亦风流",出句"友"字,名词,他这里更兼动词属性。
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不但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句子,更有"为求一字稳,而得半宵寒"的精神。唐人方干说"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唐人卢延让也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更有人说"一个字未稳,数宵心不闲"。古人尚且苦心精雕细刻,今人的我们难道做不到吗?
总之,只有苦心钻研,用心雕刻,题、篇,句、字,才得达到炉火纯青,读者才能赏心悦目。

作 者 简 介

郑贤,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老干部局诗词学会。

鲁西诗人编辑部

主   编:弓车

副主编:姜勇

责任编辑:翠薇   王梅芳

微信平台主编:翠薇

执行主编:董学兰  张秀功

责任编辑:毕恩付  张小燕

特约评论:(以姓名笔画为序)刘广涛、宋来莹、张厚刚、阿勇、赵月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