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宁Ⅰ号治疗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

程法森,男,1941年生,浙江省丽水市人。现任丽水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主任,丽水市中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丽水市医疗技术鉴定会委员,丽水市职称评审委员会高级职称专业组成员。程氏1962年从事临床工作至今,曾师从浙江省名中医吴士彦。1999年被评为浙江省丽水市首届名中医,确定为丽水市中医院导师,并多次被评为浙江中医学院优秀教师。2000年被浙江省卫生厅授予“浙江省中医药先进工作者”称号。

程氏治病强调辨证辨病相结合,擅长脾胃病、风湿病、麻疹及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方胃宁Ⅰ号、胃宁Ⅱ号经浙江省药检部门鉴定核准,由丽水市中医院制成合剂,临床应用疗效满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组成:白芍30克,甘草(炙)6克,海螵蛸10克,蒲公英30克,元胡15克,甘松10克,谷芽12克,麦芽12克,白术15克。

功效:健脾制酸、清热理气、缓急止痛。

主治: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

用法:先将药用水浸30分钟,再慢火煎15~20分钟过滤,每日1剂分早晚饭前温服,或用合剂20~30毫升口服,每日2次,空腹服。

方解:该类疾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多由饮食失调,情志所伤而致。其特点为气机不畅,脘腹挛急,故用白芍养血柔肝,甘草益气健脾,和白芍相伍以缓急止痛,解除胃肠道平滑肌痉挛;甘松、元胡理气止痛,符合中医治疗胃脘痛之大法;白术、谷芽、麦芽健脾消导,脾胃健则气机调畅,和西医采用助消化原则治疗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相吻合;海螵蛸咸涩,收敛制酸;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散结,前辈颜亦鲁氏治疗胃脘痛有灼热者,喜用蒲公英一味制丸治疗胃痛颇有效果(《名医特色经验精华》)。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方中蒲公英、白芍、甘草有抑制或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全方组成既符合现代医学治疗这类疾病用解痉止痛、助消化、抗菌消炎之治疗原则,又和传统医学病机相吻合。

临床运用:呕吐者,加姜半夏;黑便者,加地榆炭、血余炭;久痛不愈者,加三七粉;萎缩性胃炎,表现为胃中嘈杂,舌红少苔或光苔者,加玉竹、石斛、炒川连;肠上皮化生者,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糜烂性胃炎加三七粉,白及粉;胆汁返流性胃炎,加佛手、玫瑰花、金铃子。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9月26日第1631期。

胃病宁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胃病宁

组成:姜半夏15克,黄连10克,干姜15克,三七10克,枳实20克,厚朴15克,柴胡15克,白芍20克,党参2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炒麦芽15克,蒲公英15克,海螵蛸40克,炙甘草10克。

功能: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散痞止痛。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各种胃病引起的胃痛、泛酸、打呃胀满、恶心、灼热等消化道症状)。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

方解

本方系由半夏泻心汤、四逆散、四君子汤等方化裁而成。方中柴胡、枳实、厚朴疏肝理气、消痞散结;党参、白术、炒麦芽、茯苓补益脾气、祛湿和中;黄连苦寒,清热和胃以泄其满;姜半夏辛温,和胃降逆以止其呕;干姜辛温,温中散寒以消其痞,三药相合,辛开苦降,调其寒热,并助枳朴行气开痞除满;蒲公英助黄连清热,更增解毒之力;海螵蛸收敛,亦彰显制酸之能;三七活血化瘀,祛瘀则新生;芍药、炙甘草缓急止痛,痛止则胃安。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散痞止痛之功。

名医介绍:曹林,男,1954年生,辽宁省海城市人。1977年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现为辽宁中医药大学)医疗系中医专业。现任辽宁省鞍山市中医院医疗副院长,主任中医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辽宁省名中医。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脾胃病、脉管炎、肾病,尤擅于中医内科疑难杂病如发热、心肌炎、冠心病、心律失常、脑血栓、胃炎等的治疗。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第3078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