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活动穿什么衣服比较合适?这样的穿衣法你怎能不知
很多人都听过多层次的户外服装洋葱穿着法,但在实际的登山环境中,
各种不同活动状态、山区、气温、湿度、风速的影响下,
要如何搭配各层次的服装款式穿着,以达到身体的最佳状态,
避免陷入受寒失温的风险,却让人摸不着头绪……
在户外登山活动中,为了应付各种气候变化的环境因子,驴友们发展出了多层次穿着系统,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洋葱式穿着法」,一般穿着分类由内而外分别为内层(吸湿排汗层)、中层(保暖层)、外层(防风防雨层),利用三层不同功能的系统搭配,来适应不同活动状态与不同天气环境。
若要在登山时使用多层次穿着系统,我们必须先了解这些穿着法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简单来说,使用户外功能性服饰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让使用者感觉不冷也不热的体温恒定状态。因为在登山时,要避免受寒而穿衣是基本道理,但是很多人却忽略过热导致的大量流汗,也会造成能量的消耗与体力的流失,这一点更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影响因素之活动状态:静止或移动
很多人在登山时是一套衣服穿到底,为了避免在登山停下来休息时过冷,所以常常会穿着过多,导致实际登山行进间体温过热而造成大量流汗,如此不但会过度消耗体能,也易造成因流汗而体内热能散失。对于如何考虑活动状况的穿衣方法,建议一般登山时采用移动时穿着方式,途中若遇到短暂休息(五分钟以内),不必增加穿着的衣物。但若进行长时间休息,例如中午用餐大休息或是已经到达营地后,则建议酌量增加衣物或立即更换衣物,采用「静止时」的穿着方式(如果等到身体感觉寒冷时,往往已造成大量的体内热能及体力流失而不自觉,不小心也很容易导致失温状态)。
影响因素之气候环境:气温、风速、湿度
人类对于外在大气环境的温度变化,主要是依赖皮肤来感觉。当身处在无风且无雨的环境中,皮肤表层的大气会被身体外围所形成的一层接近体温的气层所保护,所以并不会直接感觉到大气的实际温度。当空气流动时形成的风,将人体四周所形成的气层吹走后,这时皮肤就会直接接触到大气环境的温度,而且必须不断地产生热源,来维持皮肤表面的气层温度。
各种效应综合考量
气温-温度垂直递减效应:气温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递减,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会下降约0.4~0.6℃,所以当平地气温为20℃时,海拔高度3000米的高山温度则会降到2℃,再考虑风寒效应就有可能接近冰点。所以夏天上高山,带着平地冬季时穿着的保暖衣物,是很重要的基本观念。
风速-风寒冷却效应:当风持续不停的吹袭,会使皮肤温度急速下降而产生很冷的感觉,这就是一般所谓的风寒效应。长时间的风寒效应会造成体内温度迅速下降,而产生失温及冻伤的危险。简单来说,当吹到人体的风速越高时,体表感受到的温度也越低。
湿度-潮湿蒸发吸热反应:潮湿也会对人体温度的感觉造成影响,水在蒸发的过程要携带大量的热能,蒸发所携带的热量,依当时气温而定。气温低,水温也低,需要耗费更多的身体热量来蒸发,加上水的传热能力比空气强,所以衣服内水分增加会减少衣物本身的绝热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