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沈亚楠:起点一样的两个人,10年后为什么会有云泥之分?
2015年,38岁的沈亚楠(中欧EMBA2011)从联想集团副总裁兼摩托罗拉中国董事长的职位离职,加盟理想汽车,当时大家说又一个全球500强精英被李想的理想给害了……5年过去了,2020年8月,理想汽车在纳斯达克敲钟;2021年1月11日,沈亚楠在朋友圈晒了一张2020年的成绩单:理想ONE增程式电动车全年销售33457台,稳居中国新能源SUV第一。
不仅如此,据理想汽车在2月25日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其在去年第四季度的净利润为1.08亿元,首次实现季度盈利。回过头来看,沈亚楠与李想在北京欧陆广场的星巴克只聊了1小时,就动了创业的念头,这背后的部分助推力,是10年大公司经历给到他的一些思考。
01
一位年轻VP的烦恼
2014年,联想收购了摩托罗拉的移动智能手机业务。
时任联想集团副总裁的沈亚楠,兼任摩托罗拉移动(中国)董事长,因此经常往返芝加哥整合业务。
摩托罗拉曾经有多辉煌,它的陨落就有多令人唏嘘。在摩托罗拉的最后时光,沈亚楠接触到几位创造过RAZRV3刀锋手机的资深高管们,这款摩托罗拉80多年历史上最成功的神机,曾创造1年销售1.3亿台的惊人销量。
即便是这些战功赫赫的业界前辈,只是因为所服务的企业没有在巨变来临时迅速自我迭代,他们在临近退休的年龄,成为被提前“优化”掉的那些人。
已经在IT行业工作了10年的沈亚楠,33岁成为公司最年轻的VP,在还算顺利的职业生涯前期,虽然也会偶然被身边创业人的激情与勇气感染一下,但要从自己一直熟悉且擅长的领域抽身出来再创一番天地,这样的严肃思考确实没有过。
2014年,在长达半年时间里,沈亚楠近距离地感受着“个人无法在大潮中独善其身”的事实,他开始深刻地自我探寻:55岁退休前的这18年,是否还能有其他选项?
有些职业是属于有积累、越老越值钱的,但IT行业因为知识迭代得太快,过往的经验往往不能成为职场吃老本的资历,事实上当个人的知识吸纳能力与变化速度不能匹配的话,那就离被淘汰也不远了。从那个点触发,沈亚楠开始琢磨创业的事了。
不过沈亚楠一分析自己的长短板后,发现了一个问题:之前在大公司练的那些功夫,对创业其实帮助不大。他的专长是做供应链管理,搞后端的,也就是擅长做复杂的运营。但创业,更需要从0到1的能力。
就是那么巧,那个时候,沈亚楠遇到了理想汽车。
02
与理想相遇
这个缘分,还得感谢中欧EMBA牵线。
沈亚楠是2011年读的中欧,2013年毕业。同班同学高颖睿是李想第一个创业公司泡泡网的CEO,他知道李想正在准备第三次创业做电动汽车,觉得沈亚楠在电子科技领域的履历,能帮到这个项目,就把这两人约到了一起。两人大概也就聊了1个小时,沈亚楠觉得这件事能成。
“首先,智能汽车是汽车行业的大趋势,是一条又宽又长的赛道;其次,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之后,它更像一个IT产品,应该以IT的角度,而非传统造车的角度去看这个事。所以对我来说,并不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就决定干了。”
2015年10月,沈亚楠加盟理想汽车。
但理想汽车的开端,是不太理想的。2016年底,理想汽车遭遇了一次至暗时刻,他们曾经因为对于政策的过于乐观走过弯路,最后不得不停止了满足城市1-2人短途出行的SEV微型电动车项目,改为满足家庭中长途出行的SUV车型。
沈亚楠在接受腾讯汽车采访时说过,试错是创业逃不掉的,“试错的过程,也是研发内部流程、后端流程等各个环节的磨合过程。第一辆车把该踩的坑蹚掉了,我们做理想ONE的时候,反而没有遇到什么坑。”
第一个产品被彻底推翻、需要归零从头再来,这样的结果,相信很多创业的人都会抓狂。沈亚楠却因此发现自己身上的一个神奇特质,正是要扛大事的创业者需要的体质——金鱼的7秒记忆。
不,他的记忆比7秒长,大概也就60分钟。面对最坏的结果,仅仅沮丧了1小时,他至今也就记得这样的感受,“就好像你画的一张画,画到一半突然一碗茶水泼在上面了,就没了,这个感觉是不好的。”
沈亚楠提到《局外人》这本书,书中主人公默尔索就是同样对重大的事情反应漠然的人,甚至母亲去世、死亡审判,都未对默尔索造成很大的冲击。他始终像一个局外人一样,淡漠地看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创伤。
沈亚楠说越小的事,他会感受到强烈的开心或者不开心;但那种冲击特别大的事,大概是肌体启动了一种自保模式,把那根感触的神经迅速关闭了,就会一下子感觉到抽离,竟不会有太多的绝望痛苦之感。
踩了这么大的坑,理想汽车依然坚持:创业只做对的事,不做容易的事。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捷径,是世界上最长的路。要解释这个理念,以理想为什么要做增程而不仅是纯电汽车来说,最为合适。
增程,首先是一辆纯电车,然后在纯电之上再增加一套增程系统,让车主既可以充电又可以加油补能,这相比于纯电,当然是更复杂的事。但理想为什么要做更复杂的事呢?
沈亚楠说,大部分人买车图的是“当我有急事马上可以开走”的确定性。因此,补能也是要有确定性的。对于电动车主来说,最大的不确定就是续航。“做增程那真是太难了,首先你得跟大家解释什么是增程。”仅仅这项普及工作,就耗费很长时间。
即便是跟投资人解释,在一开始也是吃力的。投资人说我来投一个中国的特斯拉,然后“理想”说对不起,特斯拉是纯电,“理想”做的不是纯电,投资人说“哦……那算了”。如果没有经过深入思考,这是他们的第一反应。而且做增程,还拿不到更多的国家补贴,哪个投资人愿意投这样的“傻项目”啊。
在分工上,沈亚楠需要面对全中国170多个供应商,去说服整个供应链来支持。做汽车是一件至少3年周期才能看到效果的事,这就需要给到供应商足够的信心。
而要获取信任的最好方法,就是用透明和光明的手段解决一切问题。沈亚楠强调说,理想汽车应该是世界上最透明的公司之一了,比如对于车企来说,最隐秘的连一般员工都不能进入的汽车造型室,在“理想”,是任何员工都可以进去看的。
这个神秘的房间,甚至也对客户开放。这么做的好处是,第一尊重别人,第二避免了藏着掖着的以讹传讹。
真相,胜过任何的掩盖和歪曲。
这样的透明,还体现在理想汽车最高层带头写“每日更新”这件小事上,每个人每天干什么,都写下来。沈亚楠每天都写,公司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老板今天干了什么,思考了什么,这事为什么这么处理,接下来会有哪些变化……包括高管们每月每季度的工作目标有没有达成,对全公司都是透明的。
03
当理科生遇到了《易经》
作为一名理科生,在职场上,沈亚楠奉行坚定的结果和目标导向。在他刚步入职场的时候,就有意识地要做滚雪球而非撒雪片的事。“如果你去看自己整个的职业发展,必须要问问自己比昨天进步了吗?人一旦在舒适区待惯了,过十年和身边人一比较,那是云泥之分啊。”
沈亚楠说自己就有这个直观感受:那些刚毕业的年轻人,第一天面试的时候,感觉他们的资质是一样的,努力程度也是一样的。但是进公司后,有的人每天努力地把雪片洒出去,洒得满天都是,看着热闹,但雪一落地都化了,一点积累都没有;反观那些努力滚雪球的人,则是一个不断改善、积累、进步迭代的过程。
和沈亚楠聊天,你看他带着笑意,眼神里都是暖的,绝不咄咄逼人,他内心其实是骄傲的。滚雪球也滚了很多年,但他困惑于人生进阶的可能性在哪里?
沈亚楠发现一个问题,当他用结果导向的思维去拆解、去反推一个项目的每个执行细节,往往项目的完成度都非常高,但在过程中作为参与者的精神感受、压力排解、情绪输出等等感性的因素,被用极度理性的外衣压制着——重结果而轻过程,是可以承担更大任务的最佳模式吗?
沈亚楠自己得不到答案,那就去聪明人最多的地方寻找解答。2011年,他34岁的时候,走进了中欧EMBA的课堂。他是真学霸,别人都说念中欧很辛苦,他却相当云淡风轻。
就在不经意间,某一天,沈亚楠的某根神经忽然被拨动了一下,不得了,那个能量之大,把他吓了一跳。那是在台湾游学时,听了蒋勋老师讲《易经》。
沈亚楠描述当时的触动,“我们理科生永远认为,我把这事想明白就行了,不要想那些有的没的、什么境界修行……但到了人文的世界你就突然发现,怪不得自己的天花板那么低呢,是因为德不配位啊。”那一刻,没有什么比“醍醐灌顶”更准确的形容。
“我真的明白了,你能干多大事,最后,都是你的德和修行决定的。”中欧EMBA课程打通了文理科隔阂,站在更高处去观察、分析、审视这个世界,然后就会发现,这世界之丰富和美妙,超乎想象。
聪明人只想认识更聪明的人,所谓的水涨船高。如果按照一成不变的轨迹交友,沈亚楠说,“那我身边人的画像都是一样的,就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而中欧等于给我打开了一扇窗,看到更多优秀的人,见贤思齐。”
他现在有一个中欧同学群,16人,16个领域,奇怪的是,这些因为中年读书建立起的友情,竟然经得起7年之痒的考验。别人的同学群需要用生命探测仪(撒红包)才能激活,沈亚楠的中欧EMBA群,是日活相当高的。这个群的群主,是前《ELLE》杂志主编晓雪,其他成员也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
沈亚楠说大部分市面上的校友群是按照地域或者行业划分,但在中欧,是按照“灵魂”来划分,大概有趣的灵魂,终究都会遇见吧。
沈亚楠在采访最后,分享了一个心得,就是百战之后再读书的收获,“终于搞明白了聪明与智慧之间的巨大差异”。
“以前我的老领导经常说我很聪明,但缺少智慧。我一直不太明白,在中欧EMBA读书之后逐渐悟出来:聪明是说手段,智慧是关于目标。”有两类人沈亚楠曾经管理不好:跟自己工作习惯不同的、思路不一致的。他现在明白了,与其纠结用什么手段一定要分出对错和高低,不如关注于目的和目标——就非常容易与人达成共识。
沈亚楠说这世上本无单一的答案,反正多读书就对了,因为读书可以扩大包容的维度,预见不同可能性,接受各种不确定性。
读书本身,就是美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