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的“劫道”事件,不要钱不要货,留下的文字却影响了世界几千年
想去函谷关游历的心思源于3年前,几次路过均未成行,这次国庆假期冒雨前去,可谓机缘成熟方可行。
函谷关始建于周,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两京古道,此关建在两边的山峰像信封一样险峻的山谷之中,故称函谷关,是从长安往返洛阳的必经之地。如果从年代来说,是为历史上第一座雄关,可谓天下第一关。
函谷关再险,也比不上不远处的华山,所以让我记住函谷关的,并非其险峻,而是一件历史上有名的“劫道”事件。这次劫道,影响了地球上几十亿人几千年。
话说函谷关的守将尹喜是个修道之人,一日夜观天象,惊觉“紫气东来”,随后每日独坐关台,向东张望,等候着高人。
公元前约485年,老子离开周室,带着书童,骑着青牛从洛阳西行,这一日到了函谷关前,欲穿关而过,却被早已恭候的尹喜拦下,做成了一票影响千年的“劫道”。
尹喜久闻老子大名,苦于无缘相见,今日一见怎肯放过,不要钱不要财,一心问道的尹喜诚意挽留,老子盛情难却,也就留了下来。
若按老子原意,西去秦国只为云游讲学,其所思所想所说不立文字,而尹喜听闻老子讲道后,深觉此道可为,若不留下实为一大损失,逐为天下人请命,恳请老子著书,以为天下苍生指一条明路。
尹喜腾出自己的房子,老子居住其间,写下《德经》、《道经》共两卷,今称《道德经》或《老子》。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可见老子影响之深远。
函谷关景点占地3000余亩,其中就有老子写经之处和写经台,值得瞻仰。
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长释迦牟尼6岁,孔子20岁,而这三位创建的学说,却共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三块基石,这就是“儒释道”三学。
人间事,三足鼎立最为稳当。中华民族不管因外力或是因内力,倒向何方,这三个基石,或一块或两块,必然起到支撑作用,迅速恢复平衡。奇妙的是,这三个基石的最深处,竟然相通相连,也许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福气,连绵不断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龙脉。
雨中漫步于函谷关,走走停停,感受着道家文化,敬佩尹喜的这一次“劫道”,是他把“道”“劫了下来”,让老子心中的“道”形成了文字。虽然后人不一定具备从文字还原“道”的能力,而多多少少也能从这文字中窥见一丝光明,就算这点光明,也照亮了人类,行走于崎岖之中。
雨中的函谷关历经两千多年的风化和雨水的冲刷,早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险峻。我在暗自思忖,如果没有尹喜的这次“劫道”,可能中华文化会少了块基石。
历史没有假设,中华民族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当时的人们本能地以打打杀杀去扩大控制力,却不及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一股清流,穿透了几千年,影响了几十亿人。
越是猛烈的,传播得越短,越是温和的,传播得越深远,这似乎就是道德的力量,远比刀枪更有效。
雨中游函谷,寻思《道德经》,幸运我族有老子,有尹喜为我等请命,得一无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