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乌桥岛 | “当年乌桥有3个天然肥料收集场”
口述时间:2021年1月19日
口述地点:乌桥岛老人组
口述者:李娴兰
记录者:赖致远(龙湖实验中学八年级)
口述
我今年78岁了,就住在火车路4号。我在潮阳西胪西凤出生,家里有三姐妹,我是家中的大女儿。出生那年正好赶上大饥荒,生活很艰苦。为了生活,爸妈就带着我们从西胪来到乌桥。我们家就在这买了一块地搭棚子。父亲李希金是招商局西堤码头的一个搬运工,母亲周赛珍是环管局的清洁工,又在光华桥旁三马路的工厂厨房兼职煮饭。我平日里都在养猪,和帮忙照顾两个妹妹,没上过一天学。不过我是认识字的。那时候我学着唱潮州歌册,一边唱一边学,认得了许多字。我一辈子都住在乌桥,丈夫也是乌桥人,退休前是在公元厂的仓库当交货员。
我16岁进入了市环管局工作。早些时候,环管局有一个潮剧团,规模很大,有近百人。当时因为我会唱潮州歌册,还有想过培养我当小生的。不过唱歌和唱戏还是不一样,我就在幕后帮帮忙。一个月的工资有40元,算是个高工资职业了。
20多岁的时候,换了工作岗位,在福合埕尾当交货员,负责有机肥原料(即各家各户的粪便)收集后的登记和分配,一天一班。那时乌桥一共有三个粪便收集场。有的同事是负责拉着车挨家挨户去收集的。收集好了就拉来我们这里登记。我是在大码头那里工作的,一般是下午五点上班,工作到晚上十点下班。回家后还得统计,第二天就按前天晚上统计的数量去交数。然后再分配给前来领取的村子,每村12担粪便配48担水厕(臭水沟里的水)。当时沿街收集粪便的工作很辛苦,一个月赚22元,每天就得拖14车的粪便。这个工作一直干了20多年,到我45岁以后,就慢慢没有了。我就又被安排到大华路的花园里附近的公厕卖厕纸,一直干到退休。
后记
从这位乌桥老姨的自述当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当年乌桥人工作的艰辛。随着时代的变迁,乌桥的时代仿佛被按下暂停键,逐渐消逝于人们的记忆当中。如果再不予以“抢救”,这段乌桥记忆将会彻底消失。现在,乌桥的改造已逐步提上了日程,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乌桥这段独特的城市记忆留住,为城市的发展和国家的兴旺做贡献!
点评
这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述记录文章。文章内容重现了当年家家交“肥料”,村村排队等“肥料”的生活场景。采访记录者能把主人公有特点的工作状态记录下来,很有时代特色,切合口述活动记录民间记忆的主题。
(点评:周晓云)
寻乌桥人讲乌桥故事
如果你是乌桥岛上的原住民,如果你是乌桥岛上曾经的手工艺人、工业领域从业者或曾在乌桥岛上的工厂上班;又或者您有以上相关线索,有乌桥故事可以分享,都诚邀你与我们联系!联系方式:将你的姓名与联系电话发送至本微信公众号即可,发送时请备注“乌桥”字样。
出品:特区青年报
总策划:林琳
执行:周晓云 郭佳彤(实习生)
编辑:林楚红